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迈克尔·哈特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系列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棱镜”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代表作、新作,如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海登·怀特的《叙事的虚构性》、C. 赖特·米尔斯的《白领》、迈耶·夏皮罗的《绘画中的世界观》等,旨在通过译介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本书从黑格尔美学所启发的思辨艺术史开始,跨越至当代后殖民主义的广阔视野,清晰勾勒出整个艺术史研究方法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是一部深入探索两百年来艺术史研究历程的力作。针对每一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评介,本书均将其嵌入生动的视觉与历史分析案例中,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辨析这些方法之间的思想交锋、理论演进,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而揭示出各自背后的哲学根基与政治假设。本书以其批判的视角、丰富的案例、严谨的逻辑,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艺术史研究核心地带的坦途。
艺术史:研究方法批判导论
作者:布莱恩•克莱格
《科学家的图书馆》是一部探究科学书籍历史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的科普作品。本书跨越五个时期,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从古代至21世纪科学书籍2500年的变迁,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示了科学书籍在传播科学知识、推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古代世界”科学书籍的起源,到“印刷引发的文艺复兴”时期知识传播的飞跃,再到“现代古典时期”科学写作的规范化与期刊的兴起,书中每一章都见证了科学思想的激荡与科学方法的革新。步入“后古典时期”,科学研究的职业化与专业化趋势显著,数学成为科研不可或缺的工具,科学理论愈发深邃且常具颠覆性。而“新一代”时期的到来,则标志着科普写作的新纪元,顶尖科学家和专业科普作家以更通俗易懂的文字普及科学知识,让科学之光逐渐普照大众。此外,书中不仅详述了经典科学书籍的辉煌,还探讨了现代媒介如电视节目对科学普及的深远影响,展现了科普形式的多元化与融合趋势。 《科学家的图书馆》以书为媒,串联起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壮丽篇章,不仅是对科学书籍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科学传播方式演变的深刻洞察。尽管传播媒介在不断更新,书籍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价值和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书籍将继续作为连接人类与宇宙的桥梁,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照亮前行的道路。
科学家的图书馆
作者:黄灯
“在亲人天聋地哑无法表达的境况中,我的写作,是一部三十年来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性裹挟城市的面具,彻底渗透到村庄、渗透到生活于此地人群的经验史。我出入与我深刻关联的村庄,借由亲人的遭遇,试图展现出身为农的亲人和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追问中国村庄的来路与去向,也借此袒露内心的不解与困惑。” 本书是非虚构作家、学者黄灯的首部作品,也是其代表作之一。继《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引起全国范围内大讨论之后,作者黄灯历时一年,爬梳整理13年来对乡村问题的研究思考,聚焦3个具有样本意义的村庄——嫁入丰三村、生在凤形村、长在隘口村,追踪50位身边亲人的命运流徙,以社会学精确视角和置身事内的切近温度深入体察乡村个体的人生经验,“勾勒出中国农民与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完成《大地上的亲人》一书。书中的他们面目不再模糊,而是“在柴米油盐、生儿育女、生老病死的细枝末节中推进人生”,在现代化的潮流中,起起伏伏,充满活力又潜藏隐忧。 身为亲人的黄灯,以文字重建与他们的精神联系,带给读者启发与深思。在时空的错落中,黄灯关注到现代性转型过程中的村落命运。在时代的裂变中,大地上的亲人们承受着个体与整体共生的命运。在关于乡村的叙述中,他们不是作为一个个偶然的个体存在,而是始终作为一个庞大而隐匿的群体在默默承受。
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首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