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维尔纳·施奈德斯
这部关于启蒙时代的作品描绘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以及各地最重要的立场、观点、主要人物及启蒙运动发展的差异性。不仅传达了必要的基本知识,还提供了基本的解释方法。维尔纳·施奈德斯勾勒了这场18世纪的主导思想运动及杰出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揭示了启蒙运动的背景,从而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蓝图之中。此外,本书关注到其他欧美国家的启蒙运动,介绍了以欧洲国家如奥地利、瑞士等和美国的启蒙运动为辅的大量实用性内容,论述了在欧洲和美洲等地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在思想领域、具体实践中所具备的不同性,这部分内容常被人们忽视。最后,本书讨论了启蒙理论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启蒙的现实性问题。 18世纪也是推崇进步的年代。本书详细介绍了科学革命时期的主导数学家牛顿、莱布尼茨等,以及机械论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笛卡尔。论述了哲学、科学与神学的关系。与启蒙运动息息相关的科学革命改变了人和世界的关系,与科学革命相关的思想、方法和机构为启蒙运动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基本要素,也可以说启蒙运动延续了科学革命的事业。进步观念是启蒙运动的产物,理性支配人类的进程和选择。知识和科学能够改变命运、带来进步。有了理性、科学和知识,人类才能进步。
启蒙时代
作者:莱格
  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我国学界对世界地缘政治学的认识迄今仍然相当局促。本系列聚焦于19世纪末以来形成的地缘政治学文献,原典和研究性著作并重,为我国学界在新的国际政治形势下进一步开阔眼界尽绵薄之力。   施米特的作品不但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可分割,也与当今时刻紧密关联。人们会永远记得施米特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纠葛。但另一方面,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借助施米特,来理解“9·11”之后这个“要么支持我们,要么反对我们”的摩尼教式的世界,理解那些仿佛处于法律机制本身之外的例外空间,理解1989年之后关于单极世界的论争。   作为批判理论领域出现的首批思想家之一,施米特成了一位标志性人物。他的作品必然拥有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众多熟悉施米特空间思想的地理学家和施米特专家,在这本书里共同讨论了施米特1950年的作品《大地的法》。论题包括敌意与战争、空间的开创、福柯和阿甘本的作品,以及施米特这位因反犹主义和纳粹背景而背上恶名的思想者是否具有再利用的价值,等等。政治理论、社会学和法学、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批判等领域的学者,都会对本书产生极大兴趣。   施米特的著作既离不开历史背景,也恰巧呼应当代语境。因20世纪30年代与纳粹的纠葛关系,施米特备受争议,他的主权、政治和法律作品为专制的决断型国家提供了辩护理由。然而,与此同时,在“9·11”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施米特,并借助他的视角理解“非友即敌”的摩尼教式的世界,理解或许由于法律机制本身而处于法律之外的例外空间,并理解1989年之后单极世界的一家独霸。在众多关注下,施米特作为批判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新兴思想家,其作品必然会拥有大量且不断新增的读者。   本编汇集了一众熟悉施米特空间思想的地理学家、专门的施米特研究者,他们共同讨论了1950年出版的施米特作品《大地的法》。众多学者联系敌意及战争、空间的开创、福柯和阿甘本的作品,以及因反犹主义和纳粹背景而备受玷污的思想家形象的(不可)重塑等更广泛的讨论,来研究这部作品。因此,政治理论、社会法律研究、地缘政治学和批判性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者,将对本文集产生极大兴趣。
大地法的地理学
作者:塔利·沙罗特,卡斯·R. 桑斯坦
●为什么“红玫瑰”会变成“蚊子血”,当初的金童玉女 最终成了彼此冷眼相待的夫妻? ●为什么在星期一激动人心的新工作,到了星期五就变得平淡无奇? ●为什么许多人在步入中年后,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焦虑和抑郁接踵而至? ●为什么当初觉得无法忍受的事情,久而久之成了生活的常态,身处其中的人却并不知情? “习惯化”源于人类的进化机制。为了生存,我们的大脑总是优先考虑新的、意想不到的东西,过滤掉老的、意料之中的东西。“习惯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帮助人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成功地生存和延续,又使人们如同温水里的青蛙, 逐渐适应恶化的情况,丧失行动力和竞争力,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知 纽约心理学及神经学博士塔利·沙罗特、哈佛大学法学教接卡斯·R.桑斯坦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成果与方法,深入研究了人类的习惯机制,展示了广泛存在于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现象。 在微观层面,这本书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学会对好事珍惜、对坏事脱敏,摆脱倦怠感,重拾创造力。 在中观层面,这本书为如何在商业环境中避免错误决策提供建议,探讨企业如何通过灵活的变革保持活力,提升竞争力。 在宏观层面,这本书带领读者重新审视各类社会议题,如健康与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全球环境、结构性问题等等,为思考这些议题提供了启发性的观点和视角。
屡见屡鲜
作者:罗伯特·麦克林
购买电动汽车是否比购买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划算? 如何研制出一款与众不同、浓香醇厚的咖啡? 怎样让礁石修复计划赢得资金支持? 小到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选择,大到去除司法顽疾的举措设计,个人生活、企业管理、公共政策无不面临着技术变革、大流行病、贸易政策调整等未知因素和风险,如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有效解决问题,成为新时代企业和个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继《所有问题,七步解决》大获成功后,查尔斯和罗伯特推出续作《六个方法,解决难题》,引入一种全新的动态行动策略——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他们在麦肯锡经典的“七步问题解决法”的基础上,结合30年的实战经验和50个新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不完美主义者所运用的6个相辅相成的核心思维方法——①对问题的方方面面始终保持好奇心,②像蜻蜓一样多角度观察问题,③关注当下行为,锲而不舍地实验,④从不同的领域中汲取想法,⑤不完美主义,⑥理性展示,感性讲述。综合运用这六个方法,我们就可以辨明并解决任何在不确定情况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辅以高度可视化的决策树,精准、深入地剖析如何通过不断实验和试错在高度不确定的风险环境中解决棘手问题。综合运用六个思维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克服决策偏差,有效地把握一切问题的结构、风险和概率,成为训练有素的不完美主义者,在未知的迷雾中稳步前行。
六个方法,解决难题
作者:中山七里
“您还记得法律女神忒弥斯吗?” “记得,过去我曾对你讲起过她。” “记得当时您说,忒弥斯手中的剑所象征的权力, 必须时刻与正义相结合。 然而忒弥斯的另一只手里还提着天平, 这杆天平又要怎样来衡量您的罪行呢?” 新手刑警渡濑与资深前辈鸣海对埼玉县发生一起命案展开调查, 最终锁定嫌疑人明大,却没想本已认罪的明大却在入狱后大喊 “冤枉”并且绝望自杀。 五年后在浦和市又发生一起凶杀案,其作案方式和五年前的“明大案”一模一样…… 新手刑警渡濑与资深前辈鸣海对一起凶杀案的嫌疑人屈打成招,被冤枉的嫌疑人在狱中绝望自杀。五年后又发生一起作案手法极相似的凶杀案,刑警渡濑抓住凶手,而这起案件的凶手正是五年前冤案的真凶,由此牵连出警视厅的一批刑警,他们皆因渎职罪而免职。 若干年后凶手出狱的当天,即遭人残忍杀害,刑警渡濑通过层层调查、推理最终找到凶手,凶手是受冤枉而自杀者的父亲,日本的刑罚制度对待死刑极为谨慎,真凶没能被判处死刑,作为冤死者的父亲对他产生了极端的愤恨之情,所以犯下此案。 刑警渡濑察觉到一连串的事件似乎是有人在背后引导,通过调查推理,最终发现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负责两起案件的检查官…… 本作对日本司法体系中刑警、检察官等公职人员的众生相进行描绘,忒弥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正义女神,引发读者对司法程序、正义、道德等概念的思考。
忒弥斯之剑:社会派推理代表中山七里的典范之作!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