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李翊云
“我是一只很不像样的鸟,一只寒鸦——一只卡夫卡鸟(kavka,穴鸟),我的翅膀已经萎缩,对我来说不存在高空和远方……我是灰色的,像灰烬。一只渴望在石头之间藏身的寒鸦。”——弗朗次·卡夫卡 在卡夫卡颠倒的世界里,罪责先于罪行,惩罚先于审判,因此,笼子自然也先于鸟而出现:鸟附属于它们的笼子。 卡夫卡也曾试图从家庭之笼、办公室之笼、爱情之笼中逃出,我们每个人都是隶属于自己笼子的鸟。 纪念卡夫卡逝世100周年重磅策划——《一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 十位欧美文坛大奖得主,共同重写当代“卡夫卡式”陷阱—— 《撇号的梦》Apostrophe’s Dream / 李翊云Yiyun Li 标点符号也有灵魂,它们在排字工的抽屉里上演了一出独幕剧,思考起标点存在的意义。 《头痛》Headache / 里昂·罗斯Leone Ross 金沙萨因患头痛去医院检查,却先后被困在核磁共振仪和病房中,然后并没有人能告诉她,她到底得了什么病,什么时候才能离开。 《这个事实甚至可以通过听觉来证实》This Fact Can Even Be Proved By Means of the Sense of Hearing / 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 一名作者在自己的图书签售会上突然发现读者讨论的段落并非自己所写——那竟然是卡夫卡写的,自己难道真的抄袭了卡夫卡吗? 《上帝的门铃》God’s Doorbell / 娜奥米·奥尔德曼Naomi Alderman 若干年后,人类拥有了聪明的机器仆人——讯译,人类让讯译帮自己交流、工作,甚至建造一座通天塔。但是机器们似乎通过这塔得到了神启,不想再听命于人了。 《卫生》Hygiene / 海伦·奥耶耶美Helen Oyeyemi 一个人物变成了对细菌避之唯恐不及的“游民”:游荡在一处处温泉水疗中心,没有固定的居所。她声称自己学会了以“谨慎姿态生存”。 《委员会》The Board / 埃里芙·巴图曼Elif Batuman 一个男子想要求租一间公寓,中介给他介绍了一个狗窝一般的住所,他很满意,却得知连这样一个住所都要申请并经过委员会的讨论。最后,他被宣判没有资格租住这个狗窝。 《痛》The Hurt / 汤米·奥兰治Tommy Orange 一场名叫“痛”的瘟疫折磨着人们,留下满目疮痍,病毒随机传播,让人痛苦得当街打滚,甚至自杀。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整个城市中遍布着手铐,以至于随时会有人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被铐在了公园长椅上。 《房东》The Landlord / 基思·里奇韦Keith Ridgway 一位房客受困于一个常常对他施加压力的房东,对方没完没了地拉着他聊天,他无法礼貌地结束对话。某一天,他对房东素未谋面的患抑郁症的太太产生了兴趣,他决定出现在这位太太面前。 《重回博物馆》Return to the Museum / 约书亚·科恩Joshua Cohen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一个悲伤的尼安德特人,他在馆内目睹了一场针对气候变化的、颇为戏剧性的抗议活动。 《艺术酒店》Art Hotel / 阿莉·史密斯Ali Smith 住在房车上的一家人发现,无论他们把车停在哪里,周围都会被画上一圈红线,就像有人想要围捕他们似的。
一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
作者:克里斯托弗·卡特林
“其实你是想离开的”——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离开学术界的大障碍或许就是承认这一点。 据估计,93%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但许多人仍然将终身教授的职位视为自己博士学位获得成功的唯一结果。在这样的学术就业市场危机中,《离开学术界》帮助研究生和任何学术领域的学者在高等教育界之外找到满意的职业。本书简短而务实,为准备寻求新机会的客座讲师和兼职讲师、陷入“终身教席陷阱”的学者、对非学术工作感兴趣的研究生,以及希望更有效地为学生和担任临时教职的同事提供支持的学者提供了宝贵建议。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在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的古典学博士学位,并于杜兰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最终决定离开学术界,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本书中,他将自己在这段为期两年多的求职之旅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此期间进行的150多次信息访谈、对12位离开高等教育界后进入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采访,浓缩成这本拿来就能用的指南书。 书中的建议涵盖了极为广泛的主题——从自我评估、探索职业选择、建立人脉关系、丰富职业履历、培养技能,再到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技能翻译给非学术人士、适应新职场,等等;甚至也包括了情感方面,尤其是很多学者都会经历的——褪去学者身份的挣扎、恐惧、羞耻与悲伤。 本书将帮助你积极面对离开学术界职业转型的挑战。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
作者:瑞秋·谢尔曼
“金钱会毁掉一个人。老天,我目睹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事情……我在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之一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她从来不需要工作。她每次尝试去上班都会陷入窘境。她憎恨自己,她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毫无目的。结果,她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自我救助上。‘我到底怎么了’这个问题不断地把她掏空。”凯洛琳等人讲述的故事暗示,工作挣钱不仅让他们感到心安,也带给他们健康。 从电视上的“真正的家庭主妇”到《华尔街之狼》,流行文化将富人描绘成充满物欲的和有权势的脸谱人。社会学家瑞秋·谢尔曼则通过与五十位新纽约客——包括对冲基金金融家、公司律师、教授和艺术家以及全职太太——深入交谈,引出了访谈对象们对工作和生产力、育儿方式、慈善捐赠、婚姻不和等方面的想法,追问了他们对于努力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呈现了不一样的真实人生。在社会财富分配的连续光谱中,这些受访者对自己的定位出人意料。尽管他们的经历因一系列因素而不同,比如有些人的财富来自白手起家有些则来自继承家业,但他们普遍把自己描绘成有生产力的、谨慎的,因此在道德上是值得的,而不值得的富人则是懒惰的、浮夸的、势利的。谢尔曼认为,“好”和“坏”富人之间的道德区别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它使经济不平等现象长期存在,而不是挑战。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本书不仅探讨了财富的真实一面,还揭示了极端的不平等是如何在我们其他人看来是普通和可以接受的。
不安之街:财富的焦虑
首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