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约翰•祖布尔茨基
它是亚洲东西两部分之间的支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它是和中国并列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和第四大宗教的发源地。如今,它的人口位列世界人口榜头位,它的影响力已超越印度洋、覆盖全球。它就是印度,一个神奇而又充满矛盾的国家,一个与中国巨龙毗邻而居的南亚巨象。 与中国历史可以清晰地划分为连续的大一统王朝不同,印度历史呈现出一种断裂感、破碎感。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等地便出现了文明的曙光。文明的覆盖面积一度超过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到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可能的大干旱终结了印度河文明,一拨接一拨的雅利安人涌入印度。从这时开始到印度共和国成立,这片次大陆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势力入侵。来自西北的波斯人、希腊人、伊斯兰势力和来自东方的贵霜人、匈奴人,通过次大陆西北的开伯尔隘口来到印度;而英国人和法国人则自海上而来。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即便是强大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帝国,也只是统一了印度中北部地区,而且统一也都是短暂的。印度南方从来都是小国林立的局面,偶有朱罗王国这种将影响投射到东南亚的强权出现。是英国人统一了印度。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统治、实现独立。然而独立后的印度并没有走上繁荣之路。印巴冲突、家族政治、计划经济、贫富分化以及种姓制度等导致这个国家步履蹒跚。尼赫鲁家族出身的两位总理都遭到暗杀,政局动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转向市场经济,印度才快速崛起。如今,它的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十,其软件、电影等产业在全球处于前沿,其庞大、年轻的劳动力资源更预示着它有强大的后劲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容纳了宗教、文化、语言、种族和政治的多样性,外来文明从来不曾真正征服印度,反而被印度吸纳甚至同化。独立以来,基于多元文化的世俗民族主义也一直是印度的立国之本。但新的问题正在出现。印度人民党的印度教文化民族主义倾向,导致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关系日益紧张,而当局在应对新冠疫情时的拙劣表现,也不禁让人对印度的未来充满忧虑。 未来或许可期,但这取决于印度人民如何应对巨大的挑战。也许,印度人民可以从他们5000年的文明史中找到一些答案。
印度5000年
作者:维尔纳·施奈德斯
这部关于启蒙时代的作品描绘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以及各地最重要的立场、观点、主要人物及启蒙运动发展的差异性。不仅传达了必要的基本知识,还提供了基本的解释方法。维尔纳·施奈德斯勾勒了这场18世纪的主导思想运动及杰出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揭示了启蒙运动的背景,从而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蓝图之中。此外,本书关注到其他欧美国家的启蒙运动,介绍了以欧洲国家如奥地利、瑞士等和美国的启蒙运动为辅的大量实用性内容,论述了在欧洲和美洲等地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在思想领域、具体实践中所具备的不同性,这部分内容常被人们忽视。最后,本书讨论了启蒙理论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启蒙的现实性问题。 18世纪也是推崇进步的年代。本书详细介绍了科学革命时期的主导数学家牛顿、莱布尼茨等,以及机械论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笛卡尔。论述了哲学、科学与神学的关系。与启蒙运动息息相关的科学革命改变了人和世界的关系,与科学革命相关的思想、方法和机构为启蒙运动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基本要素,也可以说启蒙运动延续了科学革命的事业。进步观念是启蒙运动的产物,理性支配人类的进程和选择。知识和科学能够改变命运、带来进步。有了理性、科学和知识,人类才能进步。
启蒙时代
作者:莱格
  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我国学界对世界地缘政治学的认识迄今仍然相当局促。本系列聚焦于19世纪末以来形成的地缘政治学文献,原典和研究性著作并重,为我国学界在新的国际政治形势下进一步开阔眼界尽绵薄之力。   施米特的作品不但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可分割,也与当今时刻紧密关联。人们会永远记得施米特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纠葛。但另一方面,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借助施米特,来理解“9·11”之后这个“要么支持我们,要么反对我们”的摩尼教式的世界,理解那些仿佛处于法律机制本身之外的例外空间,理解1989年之后关于单极世界的论争。   作为批判理论领域出现的首批思想家之一,施米特成了一位标志性人物。他的作品必然拥有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众多熟悉施米特空间思想的地理学家和施米特专家,在这本书里共同讨论了施米特1950年的作品《大地的法》。论题包括敌意与战争、空间的开创、福柯和阿甘本的作品,以及施米特这位因反犹主义和纳粹背景而背上恶名的思想者是否具有再利用的价值,等等。政治理论、社会学和法学、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批判等领域的学者,都会对本书产生极大兴趣。   施米特的著作既离不开历史背景,也恰巧呼应当代语境。因20世纪30年代与纳粹的纠葛关系,施米特备受争议,他的主权、政治和法律作品为专制的决断型国家提供了辩护理由。然而,与此同时,在“9·11”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施米特,并借助他的视角理解“非友即敌”的摩尼教式的世界,理解或许由于法律机制本身而处于法律之外的例外空间,并理解1989年之后单极世界的一家独霸。在众多关注下,施米特作为批判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新兴思想家,其作品必然会拥有大量且不断新增的读者。   本编汇集了一众熟悉施米特空间思想的地理学家、专门的施米特研究者,他们共同讨论了1950年出版的施米特作品《大地的法》。众多学者联系敌意及战争、空间的开创、福柯和阿甘本的作品,以及因反犹主义和纳粹背景而备受玷污的思想家形象的(不可)重塑等更广泛的讨论,来研究这部作品。因此,政治理论、社会法律研究、地缘政治学和批判性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者,将对本文集产生极大兴趣。
大地法的地理学
作者:塔利·沙罗特,卡斯·R. 桑斯坦
●为什么“红玫瑰”会变成“蚊子血”,当初的金童玉女 最终成了彼此冷眼相待的夫妻? ●为什么在星期一激动人心的新工作,到了星期五就变得平淡无奇? ●为什么许多人在步入中年后,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焦虑和抑郁接踵而至? ●为什么当初觉得无法忍受的事情,久而久之成了生活的常态,身处其中的人却并不知情? “习惯化”源于人类的进化机制。为了生存,我们的大脑总是优先考虑新的、意想不到的东西,过滤掉老的、意料之中的东西。“习惯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帮助人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成功地生存和延续,又使人们如同温水里的青蛙, 逐渐适应恶化的情况,丧失行动力和竞争力,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知 纽约心理学及神经学博士塔利·沙罗特、哈佛大学法学教接卡斯·R.桑斯坦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成果与方法,深入研究了人类的习惯机制,展示了广泛存在于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现象。 在微观层面,这本书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学会对好事珍惜、对坏事脱敏,摆脱倦怠感,重拾创造力。 在中观层面,这本书为如何在商业环境中避免错误决策提供建议,探讨企业如何通过灵活的变革保持活力,提升竞争力。 在宏观层面,这本书带领读者重新审视各类社会议题,如健康与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全球环境、结构性问题等等,为思考这些议题提供了启发性的观点和视角。
屡见屡鲜
首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