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罗斯玛丽·魏克曼
典型的城镇围绕着河流、海洋、深港等自然资源形成,或者干脆依傍一个大的繁荣城镇。“新城镇”却不是,它是依据法令而非必要性创建的。 新城镇是一个标签,在特定历史时刻用来表达有意识的、具有高度象征性的领土控制和定居行为。它是插进土里的一面旗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霸权标志。新城镇的一切——如何设计与布局,又如何建造,社会在其中如何运作,等等——都是精心策划的产物。 田园城市、法西斯主义新城镇、工业城镇、资源城镇、社会主义钢铁城镇、石油城镇、卫星城镇……新城镇是国家或地区重建和提取资源的工具,被用于人口的重新安置和领土统治。新城镇是大城市拥堵、贫困、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汽车时代区域规划和交通系统的试验场,更是生活在大自然甚至外层空间的试验场。 每个城镇都是一个品牌,一个未来的形象,一个旨在打破过去的发展趋势、迈向新时代的台阶。这些乌托邦式的发展在20世纪死灰复燃,20世纪中后期更是全球新城镇建设的黄金时代。 在《实践乌托邦》一书中,罗斯玛丽•魏克曼以欧洲、美国以及中东、非洲和亚洲的新城镇为案例,让我们有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的新城镇运动,也揭示了居民和规划者是如何想象他们理想的城市未来的,以及新城镇运动在21世纪和未来对于国际社会的作用。 本书是从建筑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20世纪国际新城镇运动的历史著作。
实践乌托邦
作者:[法]迪迪埃·法桑
  《创伤的帝国——受害者状况调查》倾向一种叙事风格,通过对媒体上的新闻事件、公共讨论等的记录以及文献的研究,对“创伤”进行一项人类学的考察。研究首先设定了一个不同于一般认识的假设:即“受害”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和事实,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心理以及政治建构的过程。这涉及了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再塑过程中,个体与社会、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创伤同时还是一套语言体系,是人对非人性事件的一种见证、再描述和抗争。   《创伤的帝国——受害者状况调查》从两条线索切入,一条是知识考古,对让-马丁·沙可、皮埃尔·让内以及弗洛伊德等人对于创伤的理论批判,以及美国911之后的“后创伤主义”的演变以及在法国的本土化。一条是把各种实证作为研究和讨论对象,包括20世纪60年西方社会的女性主义、精神健康,以及法国图卢兹2001年化工厂爆炸、巴以冲突、难民等不同的议程中各种行动者的表述,以及精神病科和心理医生等学科的介入进行研究。并认为创伤和苦难经历了后创伤主义后,已经使得“受害”已从一个单纯的心理创伤,通过这些再构过程,变成了一个政治主观性,并认为受害、苦难应该从一个道德经济学的视角去考察。
创伤的帝国——受害者状况调查
作者:盖伊·斯坦丁
◌ 如果你的收入来源和金额不确定 ◌ 如果你正在从事兼职工作或打零工,工作临时化 ◌ 如果你在工作中很难培养和提高一定的工作技能 ◌ 如果你的工时过长,工作内容或地点经常变动且不受自己控制 ◌ 如果你担心自己随时被炒鱿鱼,只好在办公室听话且上进 ◌ 如果你在肉眼可见的未来无法升职,也无法预期收入的增长 ◌ 如果你对工作或老板不满,也很难通过发声渠道表达不满 ◌ 如果你遇上疾病、事故等意外,家庭和公司都无法给你补偿或支持 一旦你符合越多以上的描述,你就越可能成为盖伊·斯坦丁所定义的“朝不保夕的人”。 ——————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推动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一些国家的政府强调通过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将风险转嫁给劳动者,让企业得以提高效率、适应国际竞争。在这股浪潮中,传统工人阶级在20世纪60年代争取而来的稳定就业和社会福利被不断侵蚀,劳动者的工时、薪资、工作地点,甚至工作内容都可以被轻易变更。 非正式工或临时工、兼职工作者、自雇职业者、实习生、老年工人、移民工人,甚至高技能的知识或创意劳动者等,都正在沦为朝不保夕的人。他们低薪、收入不稳定、工作临时化、岗位可替代性高、身兼数职、难以提升工作技能,时刻面临失业和就业不足的风险,缺乏稳定的雇佣关系和社会保障,更遑论就劳动者身份建立归属感和集体认同。 本书以朝不保夕群体的恐惧和欲望作为经济思考的核心,剖析该群体崛起的缘由和组成分子的样貌,反思他们为何会听信政治谗言而堕入民粹主义的深渊,并提出要获得应有的自由与安全,基本收入方案可取且必要。
朝不保夕的人
作者:[美] 詹姆斯·F.英格利希
《声誉经济:文化奖、奖品与文化的流通价值》是目前学术界唯一一部梳理了包括文学奖在内的所有主要文化奖的历史,并对现代文化奖项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从公元6世纪历史上最早诞生的奖项及其在文学、文化、艺术领域的扩散,到20世纪以来各类文化奖的飞速增长,作者英格利希展现了一幅文化奖历史的全景图,梳理、分析了各种奖项的设置、管理、运作及其文化影响,解释了文化奖盛行的各种内外部复杂因素。此外,基于对奥斯卡电影奖、格莱美音乐奖、诺贝尔文学奖、布克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等国际重大文化奖、文学奖等大量案例的深度分析,指出混合了新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象征资本——文化声誉在文化奖体系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从而提出了“声誉经济”理论。2005年该书出版后,受到《华盛顿邮报》等英美各大报刊的广泛好评,并被《纽约》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学术图书”,被学术杂志《N1》称其为“我们时代最好的批评作品之一”。目前该书已成为文化奖、文学奖研究的经典著作,迄今约有1200种学术出版物引用过,并被美国众多高校的文学、文化研究专业指定为专业必读书,同法国理论家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学的世界共和国》一起,对文学与社会学、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经济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并不枯燥难读,作者对文化奖项的各种逸闻趣事娓娓道来,语言幽默,读来饶有趣味。
声誉经济:文化奖、荣誉与文化价值的流通
作者:陈楸帆
《我们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是青年科幻代表作家陈楸帆科幻随笔集,是一个科幻小说家对中国科幻文学现场的亲身观察与思考。 “READ单读”章节收录十余篇书评,系列呈现了华语科幻创作图景的多样性亚文类——或然历史写法、推理 科幻、修真 科幻、哲学思辨 科幻、赛博朋克、女性主义科幻......所谓的软科幻/硬科幻之分,实则是一种审美偏好或认知建构,归根结底还是得回到文本,回到故事本身。 “TALK对话”章节收录十余篇访谈和演讲,包括单向街·书店文学节主题演讲、伦敦中国科幻研讨会读者交流会、与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在《花城》杂志上的对谈、深圳读书月主题演讲等,所涉及的主题如“科幻如何激发创新精神”“科幻小说如何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中国赛博朋克:从写作实践到现实建构”“人工智能与现实生活”“东方想象力”“后真相时代的身份建构”等皆与现实公共话语紧密联系,旨在用科幻的方式进行一种思维方式上的科普。 “VIEW看见”章节收录近十篇创作谈,涉及“科幻视野中的城市书写”“科幻中的女性主义书写”“东/西方乌托邦”等文学话题,皆立足于文学的角度去观照现实,反思科幻文学史的沿袭与现实作用。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家的“写作指南”、文学爱好者的“科幻入门之作”、科幻迷不可错过的“科幻史”、大众塑造科幻思维的“思考说明书”。科幻不止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路径。科幻能帮助我们从一滴水中看见大海。
我们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
作者:康纳·多尔蒂
☆入选《时代》2020年100本推荐书目 ☆入选《财富》2020年10本优秀商业书籍 ☆入选《纽约时报》书评编辑推荐书目 ☆荣获加州图书奖非虚构类银奖 ☆入围海伦·伯恩斯坦杰出新闻图书奖决选 ☆戈达德·里弗赛德·斯蒂芬·鲁索社会正义图书奖提名 ☆“星球人”(Planetizen)2020年年度城市规划图书 一场争取住房的斗争,为了有房可居的尊严。 美国梦的核心是拥有舒适且承担得起的住房,现实情况却是美国正面临严峻的住房问题。无数人每天在上下班路上消耗至少3小时,每月用超过一半的收入支付租金,每年百万户家庭被扫地出门、无家可归。在工作机会和资源集中的地方,可负担住房严重短缺。住在好学校和高薪工作邻近地点的高昂成本,阻止了人们搬到充满机遇的地方。 不断上涨的住房成本正成为美国居住隔离、教育不平等、种族和代际财富差距、中产阶层萎缩等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康纳·多尔蒂的《金门:美国住房之战》以硅谷所在地旧金山湾区为样本,从西海岸的中心记录了美国的住房危机。书中追踪了为捍卫居住权而努力斗争的人们,包括立法者、租户、开发商、工薪家庭、社会活动家等,呈现了不同立场的人们试图摆脱危机的努力,也揭示出那些推动住房市场的深层力量,剥开了几十年的历史和经济力量的博弈,为看待和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翔实的参考。
金门:美国住房之战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