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美] 盖伊·奥尔托拉诺
“将‘两种文化’之争解释为两种学科文化之间的冲突,无异于说,在现代欧洲的早期,女巫受到迫害就因为她们是女巫,或者说,逃亡的奴隶被归还给主人就是因为他们是财产。” 科学家、小说家C. P. 斯诺爵士1959年在剑桥大学发表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时,大约没有料到他将掀起的是这样一场思想风波,以至“两种文化”成为和他本人的名字紧密绑定的观念标签。伴随利维斯的质疑而展开的这场跨越20世纪60年代的论争被冠以“两种文化之争”之名,仿佛它是大半个世纪前发生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另一场交锋的再现,但仔细考察其间涌现的各路支持与反对声音便会发现,正如发端于此一时期的科学的社会历史学,作为一组对立概念的科学与艺术此刻有如一匹特洛伊木马,携着围绕技术进步、大学使命、帝国命运而展开的不同意识形态主张,轮番走上英国的文化与政治舞台。“科学”作为一种语言,为更大范围关于英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辩论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 作者奥尔托拉诺提醒我们,应当问的是:所谓“两种文化”,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带着陌生人的眼光进入,我们便得以辨识出这场论争如何与战后精英政治时代的兴衰、后殖民主义与冷战意识的发展彼此交织,一窥战后英国的政治议题与各派力量的较量。而斯诺与利维斯各自职业生涯中的得意与失意,不仅投射出两人对文化政治运作方式的不同理解,也是一个时代思潮起落的生动写照。
两种文化之争:战后英国的科学、文学与文化政治
作者:斯特劳森
  《感觉的界限/分析哲学名著译丛》源自始于1959年、每两年在牛津大学开设一次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讲座。正如任何可能读它的康德学者将会很快发现的那样,《感觉的界限/分析哲学名著译丛》绝非一部“历史一哲学”学术著作。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研究那些影响较小的康德前辈的著述,也没有研究康德自己的较小部头作品,以及在过去两百年间产生的浩繁注疏。作者写作的理想读者是学习《纯粹理性批判》的学生,他们和作者一样曾一再研读这部作品,既感到作品的深刻,也感到理解它的极端困难。作者尝试呈现《纯粹理性批判》所含思想体系的一个清楚、简洁和统一的解释,这个解释至少要能确凿地被文本如其所能地支撑起来;作者尝试表明这个结构的某些重要部分如何能被彼此分离地坚持,并且表明在这个体系本身内这些部分如何被设想为是互相关联的;作者尝试给出完全拒斥其中一些部分的决定性理由;并且作者尝试指出,尽管仅仅限于指出,其它部分的论证和结论如何能被如此修正和重构,以使它们成为更可接受的。在追求这些目标时,作者把这本著作的某些特点,尤其是繁复的建筑学式细节和大量“先验心理学”理论,贬低到非常次要的地位。这并不是说作者认为“先验心理学”毫无价值可言。尝试重构它至少将是心灵哲学中一项有益的工作。但是,作者认为若做出这种尝试,无疑会使《感觉的界限/分析哲学名著译丛》失去其思路上的某些平衡和清晰。
感觉的界限: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迈克尔·哈特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系列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棱镜”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代表作、新作,如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海登·怀特的《叙事的虚构性》、C. 赖特·米尔斯的《白领》、迈耶·夏皮罗的《绘画中的世界观》等,旨在通过译介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本书从黑格尔美学所启发的思辨艺术史开始,跨越至当代后殖民主义的广阔视野,清晰勾勒出整个艺术史研究方法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是一部深入探索两百年来艺术史研究历程的力作。针对每一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评介,本书均将其嵌入生动的视觉与历史分析案例中,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辨析这些方法之间的思想交锋、理论演进,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而揭示出各自背后的哲学根基与政治假设。本书以其批判的视角、丰富的案例、严谨的逻辑,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艺术史研究核心地带的坦途。
艺术史:研究方法批判导论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