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misaki636
◆ 全网阅读量400万+!一场成长与告别的真诚记录。“在漫画里看到了我的爸爸”。一个人的故事连接起很多人,推开记忆的窗口,一起分享有时有爱、有时心碎的故事。 ◆ “对爸爸说我恨你,对爸爸说我爱你。”沉淀近10年再次打捞往事,在回忆中重新理解爸爸,独自面对破碎的心。毫无保留的真情再现:在爸爸的“镜头”里,每一个成长的脚印都化作了爱。 ◆ 以20+年轻人的心态写就,面对“告别”这个随时可能降临的课题,或许毫无准备但选择勇敢面对。用《我和爸爸》的故事,拥抱每一个坚定地选择向前走的人。 ◆ 温暖幽默的家庭往事,笑中带泪的阅读体验。用“轻松”的漫画,讲述每个人生命里最普通又最深刻的“生离死别”。原来面对生死这件事,从来都不只有一种情绪。 ◆ 沉浸式的故事表达,像朋友般在耳边轻轻讲述、娓娓道来,每一格都引向下一格,每一页都为下一页存在。“普通人的人生,哪怕是人生的角落,用心体会,用心记录,也足以使一场让人震撼的电影。” ◆ 一份全年龄段适用的家庭记录,15岁高中生、25岁年轻人、4岁半小朋友和60岁阿姨,一口气读完并含泪推荐。 ◆ “人活一世,爱谁就大声地说出来吧!”在看似平凡的家庭生活里,也有不可思议的“奇迹”。在爸爸的故事里,重新思考我们与家人的关系。心里的爱与感谢,好好地说出口。 ◆ 全新创作16页漫画故事《我们家很穷》(上)(下),记录缤纷的童年和无法比较的幸福;特别收录妈妈的手写信,鼓励每个人大胆表达爱;以拉页形式呈现番外篇漫画《花灯》,在梦中爸爸曾回来过。 ◆ 小巧开本+裸脊装帧,可180度平摊,把这个温暖的故事捧在手心。“谢谢我们一起笑过、哭过、又擦干了眼泪。” 这本漫画书记录了文文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经历的各种趣事,也重现了爸爸从生病到去世的全过程。爸爸像一个镜头,拍摄下了文文的成长。从一个自在贪玩的马虎鬼,长成一个必须紧紧搂住妈妈的人。从想到任何与爸爸相关的瞬间都泪流满面,到有一天敢画下他的样子、直视他的照片、笑着聊起他的故事……
我和爸爸
作者:[美]斯蒂芬·杰·古尔德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地质学对人类思想的重大贡献——“深时”的发现及其理论渊源。 地球历史是一段古老、浩瀚而我们只能通过隐喻来理解的历史。本书围绕“时间之箭”(叙事历史,方向性和独特性)和“时间之环”(内在规律,周期和重复)的二分法,结合图像学的阐释,重新审视和解读了“深时”思想在西方地质学领域三位先驱及其经典著作——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的神圣理论》、詹姆斯·赫顿的《地球理论》和查尔斯·莱尔的《地质学原理》,由此重构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脉络。 -------------------- 古尔德文风清晰、生动,极少拖泥带水,巧妙地引领我们穿越那些早已褪色的争论和观念迷宫。他以一种近乎抒情的激情,主张科学要有回溯性的宽容,反对将那些同样致力于真理事业、同样沉浸于其文化和时代的隐喻和假设的人塑造成英雄和恶棍的刻板教条。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纽约客》 古尔德以明示和暗示的方式证明,科学是人类思想的创造物,而人类思想始终受到远离那些摆在科学家眼前的自然现象的压力影响。这部作品应该受到比思想史和科学史更广泛的读者青睐。 ——戈登·戴维斯(Gordon Davies),《自然》 古尔德解释说,你在教科书上读到的和老师告诉你的纸板历史其实都是错的。正如我们所期待的,这本书趣味盎然且通俗易懂。 ——尤金妮亚·斯科特(Eugenie Scott),《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
时间之箭,时间之环
作者:[美]薛爱华
《朱雀》一书是汉学家薛爱华的代表作之一,本此再版,邀请译者对全书进行了修订。 《朱雀》考察中古中国的热带地区——南方(南越),包括岭南和安南之地,是如何呈现在唐代人的诗文创作、生活习俗以及历史文献之中的。在中国传统的意象谱系中,南方正是以朱雀为象征的。全书十二章,触及中古时期南方形形色色的名物与意象,这些古灵精怪的“南方意象”,超乎现代人的想象,将唐代人的中世纪世界渲染得,既似一个实有的境界,又似一种想象氛围。 -- 今天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时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蛮荒化外”之地,旧称“南越”。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 作者卓越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也不是把历史“观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试图探究这种南方的气味和感觉——以朱雀为象征——如何激发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
朱雀
作者:田雷
现今的知识界肩负着重新认识美国的任务。在这样一个庞大而艰巨的任务中,对美国宪制的研究在长时间内承担着不可承受的重负,被赋予了太多学术之外的意义和意图。要走出这样的迷思,一方面要坚持以扎实的研究作为学术讨论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继续挖掘具有自身主体性的美国宪法研究,既不能将自身“变成法律的一部分”,更不能让自己成为“美国法的一部分”。在这一意义上,此书是一种真正展开中国学者自身主体性的美国宪法研究,通过美国宪法史上的一段“断代史”,以“建国”与“重建”作为所有讨论的两个焦点,向读者呈现了建国宪法如何历经三代人守护,真正成为联邦共同体所有人的法律,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发挥着宪法的团结功能。 -- 1776年美国建国,1863年林肯作为第16任总统发表葛底斯堡演说,这八十七年来的若干政治斗争和关于宪法的论辩,以及不同的政治人物在不同时期做出的不同努力,是本书的主要讨论对象。作者在历史的纵深中梳理制度形成的来龙去脉,实事求是地展示各种力量在历史重大关头的选择,并且不忽视历史行程中的偶然和复杂,组织起对美利坚的创制的讨论。 这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学者主体性、以中国的学术话语认真研究美国的专著,在基本立场上,作者摒弃了曾经影响过中国学术界的美国制宪的“民主奇迹”说,同时,通过历史路径来反思美国法治道路,有助于驱除我们曾经为美国模式编织的光环。
八十七年
作者:[德]瓦尔特·伯克特
在这本不到20万字的小书中,伯克特想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实质上是:人类的精神结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为此,他选择从古希腊的神话及与之相关的仪式入手,探究神话和仪式的概念、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由此勾勒神话在希腊文明中的地位与意义,并为神话学与人类学、古典学与人文科学等更大的学科乃至思想危机提供自己的思考。 -- 本书被公认为古希腊宗教研究的必读之作。全书不仅讨论神话和仪式的概念与本质,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改往日古典学家将其分开处理的习惯,而且分析了正处于变迁过程中的两个原生神话案例,还从古代近东和古风希腊相互影响的视角探讨神话进行历史传播的轨迹。 作者认为,人类精神的结构是由历史发展进程、由在错综复杂的生活方式中形成并传承的传统所决定的,人类的精神依赖于那些与周而复始、生死攸关的问题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播进程,因此,历史学视野比数学模型更能洞悉神话和仪式的奥妙。伯克特的研究与结构主义、神话-仪式学派既有一致之处,又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论,时而大胆,时而平易,对希腊宗教研究学界关于神话与仪式诸多难解的问题,提出大量全新的见解,令人惊奇的同时也使读者受益匪浅。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作者:[美] 阿里·阿莫萨维 / [哥伦比亚] 亚历杭德罗·希拉尔多(绘)
“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别人可以,为什么你就不可以?” “反正Ta就是那种人!” --- 有语言的地方就有神套路,你信以为真的一切,不过是Ta的别有用心。 听听那些言外之意吧!翻开这本书,看穿七大语言操纵术。 调查数据也许是烟雾弹,中立言论可能早有偏袒,被动语态可以转嫁责任,日常语言中其实充满刻板印象、内隐偏见。 《神套路》这本书干货满满、实例丰富、插图可爱,简明幽默的讲解助你识别套路,摆脱操纵,独立思考,从此不被带节奏! ------ 如今太多新闻报道、商业广告、政客,甚至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操控语言、迷惑受众,而作者以丰富案例帮助读者理清思路。这本书应该成为学生推荐书目。——《曼哈顿书评》 读了这本书之后,你看待新闻报道、媒体文章的目光就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作家 珍妮·布里斯托尔 这本书令人大开眼界!每个人都该读读,了解一下那些掌控了话语权的人是怎么用语言影响我们思考的。——Amazon读者评论 每一个仍在思考的人都该读读这本书。它是当今文化战争的绝佳解药,是深入思考语言沟通的有效工具。超越简单的能说与不能说的规则,这本书使你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作家 霍普·洁伦 这是一本简短、有趣、易读的入门书,提醒了我们该注意的东西。他人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操纵、利用我们,而这本书中的线索能帮助我们避开这些陷阱。——Amazon读者评论 《神套路》以动物间的冲突为隐喻,阐述了当权者对语言的操控。我们所能预见的未来中,这类冲突会持续存在,但至少你将能够分辨和揭露那些别有用心的言辞。——Lifehacker网站
神套路
作者:[美] 杰夫·马纳夫 / [美] 妮古拉·特莉
“隔离”的历史,也是一部公共卫生发展史。“隔离”(Quarantine)源自意大利文quarantena,意思是“四十天”。后疫情时代,隔离将成为未来的新常态。政府在危急状态下如何管控人口?个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隔离措施的限度在哪里?跟随本书作者走访位于杜布罗夫尼克、威尼斯的中世纪至近代的隔离检疫场所,当代隔离检疫实验室和隔离病房,边境检疫站,地下核废料封存设施,NASA航天检疫部门等,你会对“隔离”的影响与意义有全新的理解。 -- 从1377 年黑死病爆发的第一次封城,到新冠疫情期间的方舱医院,再到制药公司高管和流行病学家为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做准备的闭门模拟……本书结合了田野调查、公共卫生、历史和社会学的视角,将人类过去几年经历的隔绝和不确定性,放到一个更大的历史脉络中去考察。 此外,隔离的故事远不止医疗隔离的历史,从新墨西哥沙漠地下的核废料隔离设施,到影响世界小麦供应的小麦锈病,再到太空污染,作者的考察范围涵盖了工业、农业、甚至外太空。 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在危急状态下如何管控人口、个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隔离,隔离措施的限度在哪里,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议题。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几乎肯定会更加依赖隔离,而不是逐步解封。我们更迫切需要找出新方法来实施隔离,这些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成本和益处将更透明、更平等,并体现出更现代的价值观。书中对“隔离”的历史、现实、未来的梳理,能够帮助我们面对新现实,厘清自由、治理和相互责任的意义。
隔离
作者:杨鹏
一部《史记》,千载人物,藏着我们的精神基因与思想密码。 从商汤、周公到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这些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者,跨越两千年仍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今天的我们在面对这些古老的先王、圣人、思想家时,内心不免会浮现一个问题:我们是承继了先人的伟大,还是重复着他们的局限? 这是本书试图要回答的问题。如何理解他们的世界观,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当下。学者杨鹏潜心研究多年先秦思想流变,以《史记》人物为脉络,从信仰、政治制度、战争观、社会价值观等多个角度解读人物思想与价值观念,让我们看清从商周之变到周秦之变两次社会转型的思想嬗变,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至今的。读懂先秦时代社会思想的变迁,才能读懂先人的伟大与局限,获取当下的经验与智慧。 ★从周朝分封建国到秦制大一统的思想变迁,一本拎清!从敬天法祖到天行有常,从建立礼制到礼崩乐坏,从贵族分权到中央集权,从春秋军礼到军功爵制,周秦之变不仅是一场社会制度的变革,更是上天信仰、治国理政思想、战争观、社会价值观的一场嬗变。 ★学者杨鹏以现代文明之眼,全面盘点先秦时代君主、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思想价值观念,仰望中华文明的高光时刻,而又不乏冷思考:我们到底是承继了先人的伟大,还是重复着他们的局限? ★走进《史记》人物,以全新的角度解读人物思想与价值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商汤“万夫有罪,在余一人”的领袖精神有何局限?什么是周公之道?什么是战国精神的本质?跟随学者杨鹏重读《史记》人物,洞悉古人精神上的超越与晦暗。 ★颠覆认知的有趣常识,从细节处还原历史真相。商朝妇女的地位很高吗?曹刿论战其实赢在玩弄战争规则?春秋军礼的规则是什么?国人与野人分别指哪些人?荀子眼中的世界其实很残酷?既有宏观视角,又有细节洞察,帮你还原一个更立体的历史世界。
史记人物五十讲
作者:[美] 齐锡生
作者引出“军阀主义”的概念,并沿用C.M.威尔伯关于“军阀主义”是“一种有组织的政治体系,其中武力通常是权力分配和制定政策的决定因素”的定义。这样,军阀政治统治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系统,就成为作者主要关注的对象了。换言之,对个别具体的军阀的政治行为进行描述,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本书的研究要旨,而是通过“角色”的分类,然后加以系统分析的方式,从而凸显历史描述与政治分析的最佳结合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本书的研究路径是“避免对角色作出评价”,而重点在于对体制进行分析。 第一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框架,论证其理论体系的依据;第二章从历史实证的角度,简单叙述了中国军阀派系的起源;第三章至第七章从关系、兵源、训练、武器及其经济等诸多侧面,对中国军阀政治系统的各项要素作出了较详细的分类研究;第八章则在上述各章的基础之上,简要概括出军阀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最后,在第九章中,作者又运用国际政治理论的“权力均势”范式,试图从中进一步抽象出中国军阀政治发展的一般性历史模式。很显然,作者对全书的这种总体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已初步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分析框架和认识格局。正如美国政治学者G.吉勒卡评价的那样:“这是一本特别有价值的书,该书引用了几乎所有的中文和英文的第二手资料,同时也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1916—1928年间的中国军阀时期的政治,进行了动态的、有根据的、有思想的,并引人入胜的探讨。”
中国的军阀政治
首页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