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大J
从人生理想2000元月薪的普通女孩,到全球100强企业的管理培训生;从前途一片光明的公司高管,到陪伴早产女儿康复的全职妈妈;从需要他人给予力量的求助者,到给无数家庭带去希望的早产儿公益项目发起人,命运不断给大J设置难题,她却用 “傻傻的”坚持,重新主导了自己的人生。 在普通院校“起点不够好,期待别太高”的氛围里,她坚持去找别人看作是“打杂”的实习工作,为自己积累出亮眼的实习经验,开启了职场的顺风之路。 在早产女儿被诊断成脑瘫高危儿时,她内心笃定,努力学习护理知识,专注于女儿每一次的康复训练,从不质疑付出是否有回报,用一千多个日夜的陪伴,创造了医学界的一个奇迹。 在创业的风口不断变化时,她坚持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相信自己的“硬指标”才是核心竞争力,逐步成长为500万粉丝信赖的亲子教育博主。 这是真实的大J和她真实的故事。接受命运的设定,她的人生变得松弛,努力逆袭破局,她一路收获成长,把命运给的“烂牌”变成了自己的“王牌”。 1、这是一个人生规划2000元月薪的普通院校女孩进入全球100强的逆袭启示录。 2、这是一个早产儿妈妈绝境翻盘的突围全纪录。 3、这是一个创业者不断折腾、寻找自洽的自我成长史。 4、这是一本能给与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阶段女性正面力量和积极思考的成长之书。20岁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到职场新人的稚嫩和自省,30岁的读者可以读到全职妈妈的慌乱和自律,40岁的读者可以读到创业者的不甘和自洽。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职场和人生中的经验和智慧。
一半命运设定,一半我来决定
作者:王德良
该书不仅是作者个人从困境中寻找希望和光明的真实记录,也是一份面向所有寻求内心成长和心智成熟的读者的指南和灵感来源。该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重新认识情绪,包括情绪及情绪的意义,让大家了解情绪,接纳情绪,为接下来的成长做好铺垫。第二部分介绍了重新塑造自我,包括一些人们常见的偏执习性和认知,并对它们加以分析,给出了具体的改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重新塑造自己的认知评价系统,重新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紊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第三部分介绍了对于自我的全面认识,包括什么是完整的自我,什么是狭义的自我,以及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拥有的各种自我的身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为接下来自我心智的成长打下基础。第四部分介绍了心智成长的具体方法,包括“四个自己”的关系,以及如何自我觉察,如何正确自省,如何更好地实现心智的成长。第五部分介绍了在心智成长的过程中所需的重要品质。这些品质可以助力人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克服困难、不断前行,并指引大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第六部分介绍了人生中要拥有的正确心态。有了这些心态,大家才能真正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并知行合一地运用所学方法,让自己的心智不断地成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
从自察到自救
作者:[美] 薛爱华
《神女》是汉学家薛爱华的经典的唐代文化研究作之一,本此再版,邀请译者对全书进行了修订。这本书串联和追溯中国传统神话传奇中最为惹人怜爱的形象——神女,她可能是仙子、女娲、洛神,也可能是巫山神女,可能是湘妃,或龙女与雨女。在过往的传奇中,神女的形象往往与水紧密关联起来。水中女神光彩照人,然后褪去其表,或可发现在这一形象的演化中,神话与历史相互模糊了边界,从而让一个真实而悲伤的故事升格为传奇。 -- “神女”何谓?她从何而来,又如何出现在自古以来的诗文与传奇故事之中? 这是一本为了讲清“她”的故事而撰写的作品。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以唐代的诗文、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为主要史料,探索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各种仙女/神女的形象,从女娲、巫山神女、洛神,到湘妃、汉女,再到书中重点陈述的龙女和雨女,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多半与水相关,以一种柔和而荡漾的意蕴寄托了古代先民对江河的崇拜。薛爱华梳理了神女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语境的文本中,如同通过降格、隐喻、转换等方式,产生一系列变化——溺水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如何变回溺死的女子。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记录神女崇拜和中国文学传统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一个神话主题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 这本书论述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变相。它与中古早期的诗人以及神话记录者所描述的各种变化有关。它讲述一个溺水而亡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是怎样变成溺死的女子。它讲述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仙女们如何被降格,被改造成平凡的女人身,以及与此同时,那些隐喻如何被创造、如何被再次赋予新的含义。龙变形为虹,或者虹化身为神女,对这类转化,古代中国是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 所以,这本书旨在讨论文学作品中所开掘过的一个主题,它不是理论批评的论文,而是试图探讨一个神话主题的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它不但体现于迷信崇拜之中,而且体现于文学作品,特别是体现于叙事小说以及抒情诗歌之中——叙事小说靠的是人物角色,而抒情诗歌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便是戴上面具的诗人自身。
神女
作者:[德] 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
“弱影像是当代的屏幕上的受苦者,是音像制品的残渣,是冲上数字经济海岸的垃圾。其存在证明了影像剧烈的错位、转移和置换——在视听资本主义的恶性循环中影像加速产生和流通。弱影像作为商品或其拙劣的拟像、作为礼物或作为赏金被拖拽到全球各地。它们传播快乐或死亡威胁,阴谋论或走私品,反抗或镇压。弱影像可以展示难得一见的、显而易见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前提是我们还能够破译影像内容。”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资产阶级的衰败最终以经济黑洞的方式成为现实。一台排水泵开始吞噬并毁灭两百年来勤劳与集体智慧的产物,将社会文明的具体现实转化为抽象的事物——数字、算法、精确的暴行和虚无的积累。历史已经被无尽的、流动的碎片化影像的重新组合取代。然而,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正在出现,艺术家正在寻找理解这些变化的共同出发点。 黑特·史德耶尔无疑是这一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写作者之一。本书是史德耶尔的一部代表性研究文集,围绕作者在艺术创作和写作里稳步推进的一种强力影像政治,收录了其近年来发表的多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包括名作《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想实验》《为弱影像辩护》《博物馆是工厂吗?》等。这些独树一帜、洞察力犀利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对数字影像、博物馆、电影院甚至垃圾邮件等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探索和拷问,不断突破传统艺术批评的界限。
屏幕上的受苦者
作者:[英]索菲·伯罗斯
谈什么恋爱,有Crush 就够了! Crush,辞典里的解释是拥挤的人群,迷恋、(短暂的)热恋对象,以及果汁饮料。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汇表达它的含义,最贴切的,可能就是乍见之欢吧,如夏夜晚风,似璀璨烟火,我曾短暂地、热烈地、羞涩地喜欢过你。 这是一本如几米般的治愈绘本,更是一本特殊的图像小说,它会引起我们许多人的共鸣,因为我们都感到孤独;也许会放大对远方某人的思念,就像许多寻找真爱的故事一样。这是一个安静的故事,没有什么情节,但跟随两位主角,在日常生活中摸索,寻找机会和联系,非常感人。也许还没有找到幸福,但这肯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开始! 她总是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寻找与世界的联结。 他也是一个人,身处人群中却依然感到孤独无措。 乍见之欢,美好瞬间令人留连。 一刹的心动,能否驱散孤独,燃烧成永恒的星辰? 在喧嚣都市的角落,两个游荡的灵魂,经历一场爱与孤独的奇妙探险。 于万千人间,寻找那份深懂自己的温暖。有时,最深的情感,超越言语。 这本书描绘的是一对年轻男女在城市里四处游荡,他们身处人群中,却依然感到孤独。乍看下,这本书好像充满粉红泡泡,其实描绘了都会男女的内心情事,探讨了浪漫、欲望和渴望的关系。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种颜色,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梦幻又浪漫的氛围,同时也唤起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虽然不是完全的甜蜜浪漫爱情故事,有一点点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点点唤起都市男女的孤独感,还是希望大家看完后有种小小的、暖暖的、被治愈的感觉!
我今天遇到一个crush
作者:[美] 克里斯汀·戈德西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并通过《国防教育法案》。美国政府认为,为了赢得冷战,需要支持学术生产。于是,在1957—1970年间,美国的大学和图书馆获得补贴,用于资助科研出版与购买学术书籍,市面上的纯粹学术图书随即指数增长。到了60年代末,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减少了,学术专著轻易便可出版的日子一去不返;编辑开始考量作者写出动人文字的能力,这使后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训练写作。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科学家养成了花费数年时间掌握学科知识,却很少打磨交流所用语言的习惯;民族志为生活经验提供了一种记录方法,启发读者思考各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然而它的书写却充斥着新词和冗长的理论,枯燥乏味,过于专业。 在此,克里斯汀•戈德西将就如何书写人人可读的民族志提供循序渐进的指导,它们源自作者二十年的学术经历与田野经验;所有民族志作者甚至非虚构写作者都可以在其中发现有用的东西,无论他属于什么学科,或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 -- 民族志记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但大多数人类学学者的著作却充斥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语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入门者在尝试书写民族志,针对如何写好它的训练却十分稀少,甚至没有。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克里斯汀•戈德西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志作者,曾获得美国人类学协会民族志小说奖、威廉•A. 道格拉斯欧洲人类学最佳图书奖。她从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中为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民族志书写中的常见问题:从如何遣词造句到怎样结合理论与材料,从如何有效嵌入对话到怎样避免因过度引用与注解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等。她在书中旁征博引了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写作案例,并提供了一份涵盖近百本民族志杰作的书目。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
作者:香特尔·阿克曼
本书是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的唯一一部文字自传,以作者陪伴母亲度过她生命最后一段时光为主线,穿插讲述了作者对亲密关系的复杂体会、作为独立女性电影人的成长经历,以及犹太血统给家庭带来的伤痛回忆。 全书以自传式的笔法写成,口语化的文字直白冷峻,赤裸展现出平静日常下的刺与爱 。书中亦附有多幅阿克曼的家庭照片与其所导演的电影画面,与阿克曼的自我剖析相呼应,构成影像与文字的深入联系。 ■ ■ ■ ■ ■ ■ ■ 使得这本书成为近年来最为有趣和重要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是其内容与形式的惊人对等,它直面我们失去至亲所引发的疾病与死亡的悖论。——《洛杉矶书评》 “告诉我一个故事。”电影和书中留下了一些母亲的故事,但却隐瞒了最重要的故事——那些在奥斯威辛的故事……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阿克曼的电影里会有那么多长久的沉默。笑,是一种掩饰;或许那是另一种沉默。——《卫报》 阿克曼的写作与她的电影制作截然不同:她的散文远非前卫,而是直截了当,甚至简单,但绝不简单化。——《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反映了一种爱与生活的深度,它安静、执着、动人地回放着好与坏的时刻。——《Frieze》 阿克曼的文字明显不花哨,而是简洁、冷漠甚至冷峻,句子和行文都很简单,省去了很多标点符号。她喜欢用很小的词来唤起很深的感情。——《ARTnews》
我妈笑了
作者:穆戈
◎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里的居民! ◎ 《疯人说》作者穆戈首部长篇小说。一份针对精神病患者出院后预后的追踪调查,犯罪心理×幽微人性×阴暗角落×恶意疯长。 ◎ 预后管理的全新视角,心理剧题材的新奇设定,为你呈现自闭症、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精神病患者不同的人生状态。 ◎ 精神病学×社会议题,讲精神病,也是在讲正常人。 讲述精神病患者故事的同时,也谈及校园霸凌、原生家庭、家庭暴力、女性困境、青少年成长等多个社会议题,重新审视精神病与正常人、精神疾病与社会的关系。 ◎ 双男主设定——“疯子医师”司罕ד冷面安保”顾问骞,“预后追踪二人组”看点颇多。 精神科医师司罕,为人随性不羁,双商奇高,毒舌腹黑,从不墨守成规; 刑警大队前队长顾问骞,为人沉稳冷漠,凶悍敏锐,十足的规矩和教条主义者。 两人亦亲亦疏,亦敌亦友,预后追踪过程中,心怀芥蒂又忍不住互相欣赏,互动张力十足。 精神科医师司罕和刑警大队前队长顾问骞,在机缘巧合下被迫搭档,组成“预后追踪二人组”,共同调查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后的适应状况。两人与患者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疯狂而荒诞的故事,从互不对付到彼此信任,也慢慢揭开各自身上背负的秘密。 洋葱游戏 患有抑郁症的高中生赵子明,出院后多次割鼻自杀,他所在的立华二中五个月内发生了十一起自杀事件——学生们似乎陷入了某种“死亡诅咒”,而源头竟是校园贴吧里的人际关系测试游戏,一起十五年前的校园霸凌事件也随之浮出水面。 红日 红日救助中心处处透着诡异:清一色的躯体形式障碍女性患者,偷录患者隐私的男组长,被黑门关住的女孩,地下庞大的生物实验室,以及由莫名消失的六名患者牵扯出的买卖精神病人替人顶罪的犯罪组织……
精神病预后档案
作者:[阿尔巴尼亚] 伊斯玛依尔·卡达莱
* 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 伊斯玛依尔·卡达莱代表作 * 阿尔巴尼亚文学研究专家郑恩波 从阿尔巴尼亚文直译 保留原汁原味 * 吟游诗人传唱的东欧经典 暗黑版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故事围绕着阿尔巴尼亚过去的一个特殊的传统习俗展开,根据统治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的法典,如果一个人被杀死,他的家人必须以血还血,为他报仇。 主人公焦阿古的哥哥被仇家杀死,他为哥哥报仇,在三月十七日那天成功杀死了仇家。从此他的生活就离他而去,他无法摆脱宿命。在被死者家属追杀之前,他得到了三十天的休战协定,于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两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安全的、“白色的”,之后便是亡命的、“黑色的”。 与焦尔古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来自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对高原文化充满向往。新娘迪阿娜不可遏制地被只有一面之缘的焦尔古吸引了,甚至抛下新婚的丈夫,想去寻找这个神秘的年轻人,与此同时,焦尔古也想在四月转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阿娜。 该小说曾被改编为电影《太阳背后》,于2012年上映。 凭借着《破碎的四月》,卡达莱先生跻身于国际一流小说家之列。——《纽约时报》 卡达莱给读者带来了一部强有力的传统小说,几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暗黑版本。——《柯克斯评论》
破碎的四月
首页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