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你看书我买单
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周成刚 / 孙涛
2019年,新东方前途出国首次发起优秀留学生人才招募及系列访谈(第一部),关注留学生群体的个人职业发展,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2020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新东方前途出国聚焦于那些仍然坚持留学申请、拿到录取正在准备出国,以及坚持在海外就读的学生身上(第二部),通过他们揭示特殊时期的真实留学境况。 2022年,新东方前途出国邀请了25位留学生与5位拥有留学经历的高校老师参与访谈,讲述他们努力拼搏、敢于奋进的留学之路(第三部)。由此展现了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下,两代留学人坚定前行,最终逆袭世界知名高校的追梦决心和毅力。 2023年,“对话青年”系列第四部启动,新东方前途出国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支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四新”学科建设。本书邀请了30位相关专业或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留学生和从事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的高校老师参与访谈。通过分享他们的清晰的留学申请过程和努力不懈的境外学习生活,对当下中国家长和孩子如何选择留学国家和地区、院校、专业,如何通过留学规划为未来就业添砖加瓦,提供真实、细致、专业的第一手指导。这是一本“四新”学科建设浪潮下、面向未来时代的国际教育指南。
对话青年·崛起的力量——30名留学青年追寻专业前沿的故事
作者:钱婧
毕业了担心学历贬值,要不要继续考研考博? 不得不跟自己讨厌的人共事,该撕破脸皮还是憋气窝火? 每天努力干活儿,就因为不会讨好领导,所以升职加薪总没有我? 上了一岸又一岸,却发现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工作和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 面对这些自我和世界的冲突,一味忍气吞声没有任何用处,跟世界硬碰硬又会让我们受伤。为什么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知识随手可得的时代,我们还是没办法妥善地安顿自己,解好人生这道难题? ◎ 在本书中,基于20余年的个人成长和职场研究,钱婧老师为我们指出了在现实世界做自己的清晰路径——拥有自己的宇宙。她将带领我们运用一套融合传统“中庸”智慧和当代行为科学的全新思维模式,去跟混沌的世界灵活地交互,以达成“做自己”和“融入世界”之间的动态平衡。在“中庸我”思维模式下,我们的自我不再是僵硬固化的铁板一块,而是拥有“核心我”“弹性我”“隐性我”“混沌我”四个成员的作战团队。“中庸我”会引领这四个成员各显其能,帮助我们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自如地屈伸,因时因地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理想方案,做出不害怕、不委屈、不后悔的人生决策。 ◎ 这是一本真正属于中国青年的自我成长书,也是写给新时代职场人的成事行动指南。它科学系统又亲切易读,更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和成长环境紧密相连。当你焦虑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不妨翻开这本书,倾听作者真诚直接的建议和清醒透彻的人生洞见。你会有足够的力量爱这个世界,因为你有自己的宇宙。
我有自己的宇宙
作者:大J
从人生理想2000元月薪的普通女孩,到全球100强企业的管理培训生;从前途一片光明的公司高管,到陪伴早产女儿康复的全职妈妈;从需要他人给予力量的求助者,到给无数家庭带去希望的早产儿公益项目发起人,命运不断给大J设置难题,她却用 “傻傻的”坚持,重新主导了自己的人生。 在普通院校“起点不够好,期待别太高”的氛围里,她坚持去找别人看作是“打杂”的实习工作,为自己积累出亮眼的实习经验,开启了职场的顺风之路。 在早产女儿被诊断成脑瘫高危儿时,她内心笃定,努力学习护理知识,专注于女儿每一次的康复训练,从不质疑付出是否有回报,用一千多个日夜的陪伴,创造了医学界的一个奇迹。 在创业的风口不断变化时,她坚持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相信自己的“硬指标”才是核心竞争力,逐步成长为500万粉丝信赖的亲子教育博主。 这是真实的大J和她真实的故事。接受命运的设定,她的人生变得松弛,努力逆袭破局,她一路收获成长,把命运给的“烂牌”变成了自己的“王牌”。 1、这是一个人生规划2000元月薪的普通院校女孩进入全球100强的逆袭启示录。 2、这是一个早产儿妈妈绝境翻盘的突围全纪录。 3、这是一个创业者不断折腾、寻找自洽的自我成长史。 4、这是一本能给与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阶段女性正面力量和积极思考的成长之书。20岁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到职场新人的稚嫩和自省,30岁的读者可以读到全职妈妈的慌乱和自律,40岁的读者可以读到创业者的不甘和自洽。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职场和人生中的经验和智慧。
一半命运设定,一半我来决定
作者:王德良
该书不仅是作者个人从困境中寻找希望和光明的真实记录,也是一份面向所有寻求内心成长和心智成熟的读者的指南和灵感来源。该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重新认识情绪,包括情绪及情绪的意义,让大家了解情绪,接纳情绪,为接下来的成长做好铺垫。第二部分介绍了重新塑造自我,包括一些人们常见的偏执习性和认知,并对它们加以分析,给出了具体的改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重新塑造自己的认知评价系统,重新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紊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第三部分介绍了对于自我的全面认识,包括什么是完整的自我,什么是狭义的自我,以及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拥有的各种自我的身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为接下来自我心智的成长打下基础。第四部分介绍了心智成长的具体方法,包括“四个自己”的关系,以及如何自我觉察,如何正确自省,如何更好地实现心智的成长。第五部分介绍了在心智成长的过程中所需的重要品质。这些品质可以助力人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克服困难、不断前行,并指引大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第六部分介绍了人生中要拥有的正确心态。有了这些心态,大家才能真正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并知行合一地运用所学方法,让自己的心智不断地成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
从自察到自救
作者:[美] 薛爱华
《神女》是汉学家薛爱华的经典的唐代文化研究作之一,本此再版,邀请译者对全书进行了修订。这本书串联和追溯中国传统神话传奇中最为惹人怜爱的形象——神女,她可能是仙子、女娲、洛神,也可能是巫山神女,可能是湘妃,或龙女与雨女。在过往的传奇中,神女的形象往往与水紧密关联起来。水中女神光彩照人,然后褪去其表,或可发现在这一形象的演化中,神话与历史相互模糊了边界,从而让一个真实而悲伤的故事升格为传奇。 -- “神女”何谓?她从何而来,又如何出现在自古以来的诗文与传奇故事之中? 这是一本为了讲清“她”的故事而撰写的作品。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以唐代的诗文、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为主要史料,探索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各种仙女/神女的形象,从女娲、巫山神女、洛神,到湘妃、汉女,再到书中重点陈述的龙女和雨女,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多半与水相关,以一种柔和而荡漾的意蕴寄托了古代先民对江河的崇拜。薛爱华梳理了神女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语境的文本中,如同通过降格、隐喻、转换等方式,产生一系列变化——溺水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如何变回溺死的女子。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记录神女崇拜和中国文学传统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一个神话主题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 这本书论述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变相。它与中古早期的诗人以及神话记录者所描述的各种变化有关。它讲述一个溺水而亡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是怎样变成溺死的女子。它讲述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仙女们如何被降格,被改造成平凡的女人身,以及与此同时,那些隐喻如何被创造、如何被再次赋予新的含义。龙变形为虹,或者虹化身为神女,对这类转化,古代中国是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 所以,这本书旨在讨论文学作品中所开掘过的一个主题,它不是理论批评的论文,而是试图探讨一个神话主题的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它不但体现于迷信崇拜之中,而且体现于文学作品,特别是体现于叙事小说以及抒情诗歌之中——叙事小说靠的是人物角色,而抒情诗歌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便是戴上面具的诗人自身。
神女
作者:[德] 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
“弱影像是当代的屏幕上的受苦者,是音像制品的残渣,是冲上数字经济海岸的垃圾。其存在证明了影像剧烈的错位、转移和置换——在视听资本主义的恶性循环中影像加速产生和流通。弱影像作为商品或其拙劣的拟像、作为礼物或作为赏金被拖拽到全球各地。它们传播快乐或死亡威胁,阴谋论或走私品,反抗或镇压。弱影像可以展示难得一见的、显而易见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前提是我们还能够破译影像内容。”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资产阶级的衰败最终以经济黑洞的方式成为现实。一台排水泵开始吞噬并毁灭两百年来勤劳与集体智慧的产物,将社会文明的具体现实转化为抽象的事物——数字、算法、精确的暴行和虚无的积累。历史已经被无尽的、流动的碎片化影像的重新组合取代。然而,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正在出现,艺术家正在寻找理解这些变化的共同出发点。 黑特·史德耶尔无疑是这一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写作者之一。本书是史德耶尔的一部代表性研究文集,围绕作者在艺术创作和写作里稳步推进的一种强力影像政治,收录了其近年来发表的多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包括名作《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想实验》《为弱影像辩护》《博物馆是工厂吗?》等。这些独树一帜、洞察力犀利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对数字影像、博物馆、电影院甚至垃圾邮件等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探索和拷问,不断突破传统艺术批评的界限。
屏幕上的受苦者
作者:[英]索菲·伯罗斯
谈什么恋爱,有Crush 就够了! Crush,辞典里的解释是拥挤的人群,迷恋、(短暂的)热恋对象,以及果汁饮料。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汇表达它的含义,最贴切的,可能就是乍见之欢吧,如夏夜晚风,似璀璨烟火,我曾短暂地、热烈地、羞涩地喜欢过你。 这是一本如几米般的治愈绘本,更是一本特殊的图像小说,它会引起我们许多人的共鸣,因为我们都感到孤独;也许会放大对远方某人的思念,就像许多寻找真爱的故事一样。这是一个安静的故事,没有什么情节,但跟随两位主角,在日常生活中摸索,寻找机会和联系,非常感人。也许还没有找到幸福,但这肯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开始! 她总是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寻找与世界的联结。 他也是一个人,身处人群中却依然感到孤独无措。 乍见之欢,美好瞬间令人留连。 一刹的心动,能否驱散孤独,燃烧成永恒的星辰? 在喧嚣都市的角落,两个游荡的灵魂,经历一场爱与孤独的奇妙探险。 于万千人间,寻找那份深懂自己的温暖。有时,最深的情感,超越言语。 这本书描绘的是一对年轻男女在城市里四处游荡,他们身处人群中,却依然感到孤独。乍看下,这本书好像充满粉红泡泡,其实描绘了都会男女的内心情事,探讨了浪漫、欲望和渴望的关系。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种颜色,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梦幻又浪漫的氛围,同时也唤起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虽然不是完全的甜蜜浪漫爱情故事,有一点点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点点唤起都市男女的孤独感,还是希望大家看完后有种小小的、暖暖的、被治愈的感觉!
我今天遇到一个crush
作者:[美] 克里斯汀·戈德西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并通过《国防教育法案》。美国政府认为,为了赢得冷战,需要支持学术生产。于是,在1957—1970年间,美国的大学和图书馆获得补贴,用于资助科研出版与购买学术书籍,市面上的纯粹学术图书随即指数增长。到了60年代末,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减少了,学术专著轻易便可出版的日子一去不返;编辑开始考量作者写出动人文字的能力,这使后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训练写作。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科学家养成了花费数年时间掌握学科知识,却很少打磨交流所用语言的习惯;民族志为生活经验提供了一种记录方法,启发读者思考各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然而它的书写却充斥着新词和冗长的理论,枯燥乏味,过于专业。 在此,克里斯汀•戈德西将就如何书写人人可读的民族志提供循序渐进的指导,它们源自作者二十年的学术经历与田野经验;所有民族志作者甚至非虚构写作者都可以在其中发现有用的东西,无论他属于什么学科,或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 -- 民族志记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但大多数人类学学者的著作却充斥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语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入门者在尝试书写民族志,针对如何写好它的训练却十分稀少,甚至没有。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克里斯汀•戈德西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志作者,曾获得美国人类学协会民族志小说奖、威廉•A. 道格拉斯欧洲人类学最佳图书奖。她从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中为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民族志书写中的常见问题:从如何遣词造句到怎样结合理论与材料,从如何有效嵌入对话到怎样避免因过度引用与注解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等。她在书中旁征博引了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写作案例,并提供了一份涵盖近百本民族志杰作的书目。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
首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