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王朔
王朔经典自传体长篇作品,收录《致女儿书》与《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王朔从自己爷爷奶奶的爸爸妈妈讲起,一直说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最后说到自己。每一句话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告诉女儿一些心路,并对自己的作为进行了反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朔作为一个父亲,与我们日常印象中的他不同的那一面。 这是很私人化的文本,甚至是被“当作遗书来写的”。他写到对离去的亲人的思念,对女儿不留余地的坦白,他心中对真正的温暖和尊重有一种极大渴望,裸露情感的程度在其他书中未曾见过。《致女儿书》证明王朔也可以很好地抒情,他的另一面柔软、浪漫。 ------ “这是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在宇宙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 “很感激你来做我女儿,在这个关头给我一个倾诉机会当我能信任的倾诉对象。” “你是一面清澈的镜子,处处照出我的原形。和别人,我总能在瑕瑜互见中找到容身之地,望着你的眼睛,即便你满脸欢喜,我也感到无所不在的惭愧。” “植物风一吹就繁殖了,人辛辛苦苦一年最多只能生一个孩子。孩子使人伤心,本来已经放下的,又要转身看,放得下自己,放不下孩子。又要做人。人还是挺美丽的,那样晶莹的质感,跑来跑去飘动的头发,突然嘴一撇滚落下来的泪珠。这么脆弱,美好,一下子就使人生充满了意义,就觉得死也不能解脱,特别特别绝望。” “往前看,指日可待;往回看,风驰电掣。这是我对岁月的感受。少年和中年的分野是,人小树高,看似遥遥无期。” “人生的意义止于人生,你不要悲切,有不做梦的,没有梦不醒的,你要这么看。”
致女儿书
作者:周颖琪
三十岁上班族,搬离闹市,住进城郊小镇车墩墩,从此靠小火车通勤,周末在野地里遛达,看云看花看动物,也看人。 车墩镇位于上海外环线以外,松江区的边缘。一个“墩”字又土又憨,两个“墩”字就有点可爱,于是“我”随同样热爱观鸟的人,亲昵地称它为“车墩墩”。这里离城市很近,发展的脚步时刻在逼近;又仿佛被城市抛弃,留下了很多隐秘的角落。这里有戴胜、白鹭、獐、貉、兔,水塔、水闸、小破屋;114种可见的鸟类,93种可嗅的野花。“我”用双眼观察万物,用双脚丈量身边的世界,决心像一条野狗般,在车墩墩的16个村子中逡巡探索。 起初,“我”只看鸟,不太看别的,更不想看见人。渐渐地,也顺便看鸟吃什么,看鸟住什么,看鸟干什么。从鸟开始,慢慢也看虫、看花、看天、看水、看火车、看船。时间一长,发现万物皆可观察。鸟不再是一部分被独立出来的观察对象,而是属于一个巨大整体中的小小一角。人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被排除在外。于是“我”开始重新看人。 春夏秋冬,四季往复。“我”和这里的花鸟鱼虫、村道河流一起经历了衰长,为它写下一百篇观察手记。 这并不是一本“清新祥和”的田园之书,“我”的乡下生活没有那么便利,甚至有时灰头土脸、怪里怪气。别人觉得“噫——邋遢!”,而我却觉得——自由。 本想像一条野狗一样活着,在田野里撒欢、乱吠,却发现“狗”起来了,才真正成为了一个“人”。
车墩墩野事记
首页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