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费孝通 著
书稿谈话者为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书、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书稿记录、整理者张冠生,为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文字助手,在费身边工作数十年之久,跟随晚年的费孝通做全国性的考察、调查,有时几乎天天随侍左右,帮助晚年的费孝通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   全书稿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时间段为1993—2000年,为张冠生跟随费孝通时,亲笔记下了费老当时的一言一行;第二部分的时间段为1981—1999年,为费老生前陆续交张保存的一些谈话录资料,不是张在现场记录整理出来的文字,但亦为费的“晚年谈话”,具有史料价值。   晚年的费孝通在经历了人生大劫后,得以功成名就,迎来了他生命中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他政治上居高位,学术上亦树起不可撼动的地位。对于一位耄耋老人来说,拥有这样的身份与地位,完全可以颐养天年,尽享富贵荣华。可事实并非如此,“书童”张冠生用他那支忠实的笔呈现了这位奔走于百姓之中、忧国忧民的老年“苦行憎”形象。   全书真实地记录了费于近二十年时间内,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大江南北、老少边穷之地,他的足迹遍布除西藏与台湾外的全国各地。可这一切不是流于表面的官员视察,而是真真切切的调查,并希翼从中找问题、想办法,为老百姓找出路。费的思想总是超前的,当年的调研中,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如西部大开发、经济特区的建设,有的数十年后,终被采纳或被政府进行实施;还有,费还自创了很多形象的经济发展的概念词,如“三来一补”“串糖葫芦”“两田分离”等,这些足可说明费是中国社会演进的“推手”。   张冠生在费去世后,花了多年精力,将费留存于他的谈话资料和自己当年随其左右时的记录细细整理出来,虽然每日所记事无巨细,看似琐碎,可静心读来,常有震撼之感。如费在批评弟子一事,依现在来看,弟子只不过去云南游玩几日而已,不至于要在众人面前怒斥他;可细读书中多处谈话记录,常见费在嗟叹没有培养出一个能传衣钵的弟子,因此焦虑不已,并常为此自责自己能力不够,可见他是对学术传承的担忧,是对一代学子不能安心于做学问的痛心。还有,书中多处记录了费老常常自叹学问浅薄,不及前人。这实在令人震撼!世人看费基本都是仰止,可书中费真诚的自省之语,。不能不令人敬佩。   之前市场曾出有《歌德谈话录》《胡适之晚年谈话录》《余英时访谈录》等大家谈话着作,都已成为经典,相信《费孝通晚年谈话录》不逊于前述着作。
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
作者:彼得•希瑟 (Peter Heather)
再现罗马走向衰亡的悲壮史诗,追问帝国倾覆的真正根源,严谨研究和流畅书写的完美融合,全球热销50万册!革新爱德华•吉本的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罗马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内容简介】 鼎盛时代的罗马帝国,统治着西起不列颠、西班牙,东至幼发拉底河的土地。千百年来,罗马帝国被当作人类统治的制度典范,拥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复杂的行政体系和繁荣的交通贸易网。当时人们相信,“永恒之城”罗马永远不会陷落。 罗马人想不到的是,帝国由盛转衰只在转瞬之间,而毁灭的种子来自最匪夷所思的地方——北方人烟稀少的草原。公元4世纪末,呼啸而来的匈人骑兵打破了罗马世界的平衡,本来已经和罗马相安无事的欧洲蛮族被匈人击溃、驱赶。376年,第一批哥特人难民请求进入罗马境内居住,大量涌入的蛮族人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帝国百年衰亡史的大幕拉开了。 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罗马军队惨败于暴乱的哥特武装,皇帝瓦伦斯战死。局势逐渐失控,蛮族军队开始蚕食罗马的领土。406年,莱茵河防线失守;410年,罗马城首次被洗劫;412年,西班牙全境沦陷; 439年,北非全境失守;446年,不列颠行省脱离罗马统治;455年,罗马再次遭到洗劫;468年,罗马帝国最后一次北非远征惨败;476年,帝国灭亡。讽刺的是,废黜罗马末代皇帝的哥特势力,正是100年前那批哥特难民的后裔。 我们不仅疑惑,罗马帝国的金城汤池是从哪里开始崩塌的?一个世纪的衰亡史,难道就没有挽回的机会?“永恒帝国”的失败,人口大迁徙,以及欧洲再也没能实现的“分久必合”之梦,给我们的启示几何?本书将用精彩的故事和详实的细节,重现罗马帝国这意味深长的最后一百年。 ———————————————————————————————————————— 【编辑推荐】 ◎罗马史权威学者彼得•希瑟25年心血力作,全球销量超过50万本 《罗马帝国的陨落》讲述罗马帝国衰落的最后一百年(4世纪末—5世纪末),是综合半个世纪来罗马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希瑟如大侦探一般,把历史学家几十年来发现的时空碎片,一片一片地拼给你看,奇迹般重建罗马帝国的宏大面貌;同时,他又为我们演示了这个大帝国崩坏、倒塌的悲壮史诗。 ◎穿透历史迷雾,刷新罗马史写作的深度与广度,了解晚期罗马史的不二之选 从378年罗马军在哈德良堡之战中惨败,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时间对解释罗马灭亡至关重要,但它尴尬地落在古典史和中世纪史研究的视域交界处,缺少整体而权威的审视。《罗马帝国的陨落》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重整了罗马末年的政治-社会图景,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察这个时代。从非洲的繁忙商业,到罗马东方的漫长防线,再到欧洲蛮族的多样生活,这个广阔帝国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是反映帝国衰亡的镜子。 ◎重开欧洲史上最大疑案:罗马帝国为何终结? 罗马帝国的陨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给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与疑问。人们不禁会问: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套制度体系,但它最后怎么就失败了呢? 难道它具有致命的内部缺陷?抑或公元5世纪的欧洲民族的迁徙大潮太过汹涌,外部压力使国家难以支撑?又或者,帝国的皇帝、将军做出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决定?书中,希瑟站在新的历史和知识高度,对罗马衰亡的原因做出了全面分析——大国兴亡、欧洲秩序、移民……种种话题中回响的现代启示,值得我们侧耳倾听。 ———————————————————————————————————————— 【评论】 关于那个至关重要却又很难透彻理解的时代,彼得•希瑟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难得一见的作品,集合了他讲故事的天分和学术的严谨性。这本书就像一座新立的灯塔,照透了笼罩着西罗马帝国最后岁月的历史迷雾。 ——汤姆•霍兰(Tom Holland,《卢比孔河》《波斯战火》作者) 麦考利(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曾说,畅销历史学家应该以取代年轻女孩床边的轻小说为己任。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流畅易读的文风和出众的学识。希瑟三者兼具……吉本当然还是经典。但是希瑟用一样的热忱,革新了吉本的事业;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希瑟只用了吉本六分之一的篇幅。 ——约翰•曼(John Man,亚洲史学家、作家) 爱德华•吉本的旧事新说,一部丰富而有戏剧性的集大成之作。……希瑟先生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所述的这个大变革的故事,也在于其幕后历史学家的杰出工作。希瑟先生就像大侦探一般,使用了十八般手段——从考古学的花粉检测到文学批评——只为了还原一段淹没历史的真相。 ——亚当•基尔希(Adam Kirsch,诗人、批评家) 阿拉里克的哥特人、阿提拉的匈人、盖萨里克的汪达尔人,还有罗马帝国的奋斗目标和糟糕统治,都被丢进希瑟的大熔炉中,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吉本也不会轻视这种说法——罗马的帝国主义最终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保罗•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 普通读者会被希瑟那种生动、清新、没有难解术语的讲述所吸引,他的口吻犹如在大学的历史大讲堂。……对读者的细心讲解,以及详尽的注释,使这本书能够吸引任何对古典时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感兴趣的人。 ——劳伦斯•岗村(Lawrence Okamura,罗马史学家) 开卷有益的大师之作。 ——《前言杂志》(ForeWord Magazine) 极富感染力,充满历史的跌宕起伏和伟大人物。 ——《旁观者》(Spectator) 激动人心的故事,汹涌激荡的往事……这本书可以推荐给任何人,不论是历史专家还是业余读者。 ——《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 就像一个罗马末代皇帝一样,彼得•希瑟决定重整罗马破碎的山河,防止江山沦于历史的迷茫与无序。和罗马末代皇帝不同的是,希瑟成功了。 ——《泰晤士报》(The Times) 希瑟熟练地梳理了罗马衰亡过程中必要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同时用丰富多彩、扣人心弦的讲述,重塑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中的故事与人物。……其中不乏敏锐的洞察,不同年代之间观点的跳跃碰撞,还有富于感染力的历史热情。 ——《独立报》(Independent)
罗马帝国的陨落
作者:拉尔斯·布朗沃思
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东征的演说,到1291年巴勒斯坦最后的十字军城市被血洗,基督教欧洲共组织了八次试图收复圣地耶路撒冷的远征。《燃烧的远征》将再续拉尔斯·布朗沃思的中世纪传奇,激情讲述这一次比一次难忘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有一个史诗般的开局。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面对广场上密集的听众声泪俱下,控诉了“异教徒在圣地的暴行”,呼吁所有的基督徒拿起武器,夺回耶路撒冷。号召一出,有大约15万战士踏上了去往东方的千里征程。冲在最前面的是数万“贫民十字军”。这些虔诚的农夫衣衫褴褛,用农具当武器,用信仰当干粮,千难万险来到穆斯林统治的土地,并在第一场正式的遭遇战中全军覆没。紧接着来到东方的是“亲王十字军”,这些正规骑士们没有辱没东征的光辉使命,几度在绝境中如有上帝相助,最终成功夺取了耶路撒冷。 胜利的远征仅此一次。接下来的东征中,有两三次与胜利失之交臂的惨败,以及更多次像“贫民十字军”一样匪夷所思的闹剧。十字军远征一方面是绵延200年的东、西方对抗,有“狮心王”理查和穆斯林名将萨拉丁之间富有骑士精神的较量,另一方面更像是基督教欧洲与自己的搏斗。虔诚的君王们为了收复圣地,抛下自己的家业前往东方,却遭到各路“盟友”的背叛、利用、勒索、拖累,最终不可避免地一败涂地。 在拉尔斯·布朗沃思的讲述中,每一次东征都值得玩味,都因为独特的政治较量、人性冲突而与众不同。如何分辨信仰的虔信与迷信、斗士的英勇和愚勇、命运的有常与无常?——除了几座古城、一段传说,十字军东征留给我们的还有人性的千古难题。
燃烧的远征
作者:[美] 安德鲁·戈登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日本近200年现代化历程、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现代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恢宏叙述的同时,也细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阶层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是一本全新解读现代日本史的通俗历史佳作。 最近200年,中日历史相互交织,关联甚大。而日本被称为中国“大门口的陌生人”,除了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对日本历史,尤其是日本内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甚少。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过去200年的现代化经验是个令人惊叹的故事。《现代日本史》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3•11”大地震,是一部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200年近代化历程的通史著作。 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安德鲁•戈登在吸收学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自己的独到解读。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近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全景式的手法,描摹日本人在近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天皇、武士、军人、神官、学者、农民……各方势力纠缠,或联合或对抗,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近代化,共同走过这200年动荡壮阔的历史,他们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阅读本书,读者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现代日本史
首页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