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奖得主汉德克最新、最具创造力的长篇力作,他自称为“最后的史诗”。
* 一趟史诗般的法国内陆之旅,一幅法国社会现实图像
* 无法在社会立足的年轻人,在旷野中寻找自我
* 主角对风景的观察、与动物和人的偶遇,是对一个地区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的关注,包含了生动的声音、气味和感觉细节
* 主角可以解读为作者的另一个自我,她是一个漫游者、流浪者,是在动荡中生活呼吸着的自由生命
——————————
小说一开始,八月初美好的一天,一位住在巴黎郊外的老人离开了宁静的巴黎郊区住所,这个被森林包围的“无人湾”,去往他在皮卡第的乡间别墅。他边走边观察周围的环境,不时提到一个被他称为 “偷水果姑娘”的年轻女子,她似乎也踏上了前往法国北部的类似旅程。这个“偷水果姑娘”——读者后来知道她叫阿列克夏——起初似乎是他打算写或正在写的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她25岁,从青春期开始就一直“渴望逃离”,此刻刚从西伯利亚回来,马上又出门去寻找她的母亲。在追寻她的脚步(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穿越法国内陆的过程中,叙述者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她,从而使小说得以诞生。叙述者一路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闻到的、所感知的、所想象的构成了叙事的框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经历和事件,只有一个个不起眼的瞬间和不足挂齿的印象,表面上似乎毫无关联,但却史诗般地汇聚成了一幅法国的现实图像。
———————————
凭借影响深远的作品和语言的独创性,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围和特殊性。——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汉德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日常中发现特别之处。这里没有象征,只有描写中蕴含的美感。情节就是描述的启示之美。就像在读一首十四行诗: 世界放慢了脚步,让人沉醉其中。这些词语构成了小说。——《新城市文学》
一种纯粹的文学体验。前三个词以一种古典的、近乎童话般的方式显示,某种叙事确实已经开始,同时又竖起了一个自我意识的框架,让我们与之稍有距离——这或许一个暗示,接下来的内容将包括对故事本身、故事的讲述和讲述者的解构。——罗布·多伊尔,《纽约时报书评》
汉德克经常突出的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经历它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一种强烈的在场感是本书的指导原则。看着这种叙述悠然地走向结尾,是一种享受。——露丝·富兰克林,《纽约客》
这是一幅华丽、多层次的挂毯,由一位踩到蜜蜂的老人讲述,带领读者在法国中北部的城市、城镇和广袤的乡村进行了一次温馨的旅行。汉德克善于捕捉和深入挖掘法国的历史、风景、声音、气味和感觉,法国在他的高超之笔下栩栩如生。——杰奎琳·斯奈德,《图书馆杂志》